2025年2月4日刊| 总第3867期
大年初七,打工人迎来返程高峰,春节档票房大战也基本尘埃落定。
这是一届带来惊喜的春节档。截至发稿前,大盘累计突破86亿元,总出票量已达1.69亿张,超过去年整个春节档的1.63亿张,刷新春节档票房纪录和观影人次纪录。
大盘连续6天破10亿元,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。全国各地的电影院排起长队,热销的饮品和爆米花意味着今年电影院有了一个开门红。
截至初六,各部作品在豆瓣均已开分。目前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2》)8.5分,《唐探1900》6.5分,《封神第二部:战火西岐》(以下简称《封神2》)6.1分,《熊出没·重启未来》7.2分,《蛟龙行动》6.5分,仅《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》(以下简称《射雕》)5.5分,低于及格线。
春节档作为全年最热门的档期,有勇气入局的作品必然有所依仗,今年春节档影片的质量基本都在及格线上。观影人次的创纪录,再次印证高质量的电影可以拓展观众范围,吸引更多低频次观影群体走进电影院。
舆情问题依旧不可小觑。水军、脱离内容评价电影等问题搅动舆论场,动辄上纲上线,干扰着正常的创作环境。
仅仅半天,两梯队壁垒分明
早在预售阶段,这届春节档就给市场带来了震撼。
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,2025春节档最终预售超过13.1亿,初一预售首次突破10亿,两项皆为历史最高。其中《射雕英雄传》预售超3.3亿,为预售冠军。
等到初一开画,仅用半天就分出座次,节奏快得惊人。
初一中午,《哪吒2》成为票房第一名,《唐探1900》成为第二名,《封神2》成为第三名,春节档票房的冠亚季军就已经确定。《射雕》《熊出没》和《蛟龙行动》成为了档期第二梯队。
两个梯队之间壁垒分明,难以逾越,其中第一梯队的格局始终未变,第二梯队的排名则在不断洗牌。
《哪吒2》作为第一梯队的领头羊,票房连续4日逆跌,成为中国影史首部连续4天单日票房超6亿电影,领跑大盘。目前其票房走势依旧强劲,有望打破中国影史单片票房纪录。
直到初五之前,《唐探1900》的排片都在增加,奈何《哪吒2》的吸金能力实在惊人,于是初五开始,排片占比小幅下降。好在前期票房走势稳健,已突破20亿元,有望冲击《唐人街探案2》34亿的票房成绩。
《封神2》在初一的排片占比为21.1%,票房占比为21.2%,可以说发挥正常。只是同期对手过于强大,票房增长不快,预计将于明日突破10亿元大关。
第二梯队的竞争异常激烈。初四,《熊出没》超越《射雕》成为票房第四。初五,《蛟龙行动》超越《射雕》成为票房第五。
《熊出没》用实力证明,它依旧是春节档试金石,想挤进档期第一梯队,就必须跨过这道坎。
《射雕》的境遇从预售到开画可谓大起大落。预售排名第一,等到初五成为档期内倒第一。说明电影吸引的路人观众有限,想在春节档取得好成绩,仅靠粉丝无法实现。
今年春节档的节奏格外快,竞争白热化。一旦距离拉开,逆袭的戏码很难上演,这也是没能跑出票房黑马的重要原因。
六部大片,各有因果造化
《哪吒2》是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。这部电影能够制霸春节档,胜在全面。
首先作为50亿票房电影的续作,《哪吒2》起点高。首日就拿到了23.2%的最高排片,比《唐探1900》高了0.2%,最后初一的票房仅比《唐探1900》高1100多万,这微弱的领先和排片取得的先手优势密不可分。
站定稚子和海妖组成的下位者,坚决反抗无量仙翁为代表的上位者,就是站在了最大多数观众的立场上。
哪吒和敖丙,可以满足嗑CP的观众。故事文本扎实、特效场面宏大可以满足追求内容和特效的观众。
在笑点设置等方面,既照顾了下沉市场,又考虑了精英受众,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,《哪吒2》囊括了尽可能多的元素,放在主打合家欢的春节档,可以辐射最多的人群。
今年春节档没有主打喜剧的影片。《唐探1900》依靠此前系列电影树立起的银幕形象,明确了喜剧+悬疑的设置,吸引了很多渴望看喜剧片的观众。
作为一个已经有十年历史的IP,这部新作把故事放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唐人街,融入八国联军侵华、华人劳工修筑铁路等历史事件,在主题上进行升华。实际上是用商业片的手法,讲述自强不息、抵御外侮的意旨。
《封神2》在内容上做减法,比起第一部的丰富,更聚焦在殷商讨伐西岐这场战争上。由此带来了演员戏份的增减,对于一心想看主角姬发的观众来说,难免存在落差。
片中殷郊法相的特效呈现质感不佳,对于一部主打视觉效果的商业大片来说非常遗憾,这些因素都对影片口碑产生了影响。
今年的《熊出没》没能重演以往的票房辉煌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《哪吒》吸附了大批儿童观众,基本盘的流失造成票房缩水。
《蛟龙行动》虽然提前抢跑,在除夕之前开启点映,但作用有限,在上映首日仅收获7400多万元票房,成为档期首日唯一未破亿的影片。
比起2018年上映的《红海行动》,如今的市场和观众群体都发生了变化,军事动作片在奇观上要极致,逻辑上要落地。
《射雕》在预售阶段的领先,得益于主演的粉丝群体,上映后的上座率并不高。这主要是因为武侠题材已经逐渐冷门,观众更乐意选择其他题材的影片。
相比内容丰富的原著,截取一段拍成电影,前因后果的交代太费笔墨。涉及民族问题的表达又很受限制,故事显得左支右绌,粘稠乡愿。
有意思的是,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和哪吒都有不解之缘。
《哪吒2》和《封神2》不必多说,哪吒不是主角也是重要配角。票房位居第二的《唐探1900》,其主演王宝强也曾饰演过哪吒。不得不说,2025年的春节档是“含吒量”最高的一届。
舆情搅动档期风云
春节档的六部电影都有各自的拥趸摇旗呐喊,路人观众根据接收的反馈决定选择哪部电影,因此春节档的舆论之争向来激烈。
在2025春节档电影片单发布会上,所有电影的主创齐聚一堂,为春节档造势,还发起了“好观众公约”观影倡议,呼吁文明观影、保护知识产权。然而从初二开始,多部电影的枪版资源开始陆续流出,保护知识产权依旧任重道远。
好在盗版问题只是今年春节档的一个插曲,并没有对大盘造成影响,但是舆情问题却不容忽视。
大年初三,面对排片和票房下降的局面,《蛟龙行动》的出品人于冬在路演时抨击“在豆瓣上打一分的都是黑水”。次日,于冬锥心泣血讲述重金投资《蛟龙行动》的初衷,呼吁影院在后春节档给这部影片更多的排片。真是其情可悯,字字有痛。
初六《射雕》豆瓣开分之后,话题#射雕疑似被恶意打分# 登上微博热搜。这两件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——目前通用的中国电影评分体系,可信度到底有多高?
豆瓣评分不需要购票验证,这点一直为人诟病,没看过作品就评价的现象非常普遍,这也给了“黑水”可乘之机。猫眼、淘票票等平台需要购票才能打分,在真实性上有优势。但平台同时又参与电影的出品和发行,属于既当运动员,又当裁判员,公信力不足。
豆瓣评分在老片和文艺片领域有一定参考价值,但遇上春节档这样商业片扎堆的情况,牵扯太多利益纠葛,往往出现迟迟不能开分的情况。
因此。建设一个真实可信的电影评价体系,对于促进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,很有必要。
脱离作品本身,以道德大棒进行文艺评价的情况今年仍有不少,舆论场上“二极管”发言依旧污染着评论生态。
像有不少言论指责《封神2》中的角色姬发“恋爱脑”,最后引得导演在路演中不得不回应澄清。
观众想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电影发展格局,就要改变动辄以“魔改”和“夹带私货”为罪名的保守主义评判论调。
部分电影的评价较为两极化,这就导致一些在网上真实发声的观众受到围攻,“粉丝自嗨”和“收钱黑”成了最常见的两顶帽子,动辄开展人身攻击。
必须承认,由于各人的审美趣味不同,针对同一部作品,往往出现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的情况。凡是从作品出发的评价,即使不认可,也没必要互相攻击。求同存异,应是文艺评价基础。
【文/忠犬七公】